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突出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育人新要求,又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需求的育人新路径,形成了以“载体丰富、圈层育人”为特色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扎实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落实,学校育人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育人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认可。
一、以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形成了以思政课引领显性德育的“核心圈”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学校坚持以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引领课程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育人工作中引领作用。
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狠抓“学校内外、全员参与、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四级联动,建立思政课教研室集体“备课研课磨课”制度,实施课程负责人制,积极培育“双带头人”为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推进专题化教学,坚持“八支队伍同上一堂思政课”,把社会“育人元素”引进高校思政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实干精神;学校与绵阳市教育工委联合共建“绵阳市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积极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学校借助学科优势,组建思政课教师宣讲团,结合每年的时政热点,在校内外掀起一轮轮宣讲热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正能量,凝聚师生人心,实现了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狠抓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立足在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养上下功夫,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强化队伍管理、优化师资结构、注重培养培训,通过“精彩课堂”比赛、“优质教案”评比、“标兵教师”评选等多措并举,让思政课教师不再墨守成规,在研课磨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拓展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以学术性和实效性、趣味性和学理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致力于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实,真正践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余名教师先后在国家级、省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为对接全校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元素打下了坚实基础。
搭建文化融入课程育人平台。学校在四川省内率先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形成了“课程思政”创新研究、教学现实问题探索、校本课程应用开发“三位一体”的新型智库和研究基地;学校依托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中心、绵阳市思政理论课研修基地等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为思政课注入新鲜活力;学校坚持思政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开展了“绵阳地域红色文化”“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李白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二、以育人元素挖掘为抓手,形成以课程思政推动隐性德育的“辐射圈”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学校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力求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思政教育目的。
重团队建设,形成工作合力。由校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组成工作推进团队,共同参与修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对“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思考;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各学院专业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说课磨课等形式共同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形成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局面;由“双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管理系列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开展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研究,达到研教互哺的效果。
重内培外引,提升育人能力。一是校内互动。通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示范课展示、学术沙龙、系列培训班等方式,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队伍等资源,搭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研讨和培训平台。二是外聘巡讲。聘请优秀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领导、时代楷模担任特聘教师,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报告会。三是选送考察。选派课程建设负责人和“双带头人”赴上海、广州等地培训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回校采用专题汇报方式进行宣讲。学校自“课程思政”推进以来,先后送培教师100余名,使全体教师形成了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思政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
重示范引领,强化典型带动。一是课程示范。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活动,经过先后两批严格遴选,目前有106门专业课程被纳入“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4门课程立项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组建由“双带头人”重点参与的“课程思政”宣讲团,遴选8名思政课教师与16个学院38名专业课教师“结对子”,开展“课程共建+任务共谋+难题共解+成果共育”的协同活动,分组在全校开展经验巡讲,共同研讨“课程思政”相关问题和疑惑。二是师德示范。定期评选表彰师德先进、教学良师等先进个人,举办师德建设座谈会、课堂教学集中展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选树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堂和优秀教师。三是专业示范。如音乐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负责人王小明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的价值情怀;资源环境工程学院教师刘泉所授课程《土壤学》,立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传媒学院教师邓咏涛结合课程《语言表达》特点,在授课中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红色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
三、以顶层设计为关键,建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确立为“书记工程”,成立了校级层面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校领导任副组长,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协调推进制,形成教务处牵头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二是支部培本固基。积极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行“党建+课程思政”“党建+师德建设”等“党建+”模式,以“建好每个支部、教育全体党员、带动一支队伍、成就立德树人事业”为目标,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三是健全完善制度。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完善“课程思政”的制度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统筹“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建设,将其全面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各环节,在教学理念、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育人要求,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中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落实情况。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绵阳师范学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新要求,全力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全面深刻地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之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学校将进一步砥砺初心勇担使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继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