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的实践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31 点击数: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需要遵循跨越时间厚度的“大历史”要求、拓展空间广度的“大视野”要求和协同多维场域的“大格局”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坚持以红色文化研究为基础转化教育资源、以红色基因传承为内核创新教学内容、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拓展教育形式和以红色文化传播为纽带协同多维场域,这是弘扬红色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红色文化;思政育人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23)28-000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从全局高度深刻阐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为高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了遵循。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大思政课”是时代大课、理论大课、实践大课,也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一项重大改革,需要有大视野、大情怀和大格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探讨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的实践,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要素动态集聚,在不同场域配合协同、形成联动,能拓展学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

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的价值

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红色文化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怀、优秀的精神品格等,能够帮助新时代青年提振信心、增添奋进的力量。教师利用好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帮助学生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并在不同时期凝聚形成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红色精神。教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更好地干事创业。
3.守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红色文化内涵深刻,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唱好红色歌曲、演绎红色剧目等,强化红色文化“活教材”的功能,把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改进、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方式,能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守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4.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思想基础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的价值理念等,是红色文化得以诞生和发展壮大的根和魂。教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开展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传承、发扬和创新中绵延不绝,鉴往知来,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发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并从 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动力,砥砺前行。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对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的“大”要求

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思 政育人元素具有三方面的“大”要求。
1.跨越时间厚度的“大历史”要求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理论。他强调,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最有用的河道 [2] 他认为,人们必须从长时段的视角进行理论思考和历史 观察才是最有效的。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3]
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教师应将红色文化置于长时段的历史时间中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推动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当具备纵深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理论成果、重要人物、历史经验放到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厘清红色文化在我们党百年光辉历程中的演变和发展脉络,探究其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洞察历史大势。
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历史映照时代现实,培育学 生的思辨精神。例如,教师可以把红色文化发展演变作为教学主线,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通过叙述历史事件的方式,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大历史观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引导大学生读懂“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拓宽空间广度的“大视野”要求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正确认识中 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要求教师要能够以拓宽空间广度的“大视野”,将红色文化育人元素置于更宽广的空间进行比较分析,辩证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构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
3.协同多维场域的“大格局”要求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更加注重开拓多维的思政教 育场域,鼓励教师在真实或虚拟的多维场域中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用红色理论引领人、用红色环境熏陶人、用红色作品感染人、用红色实践鼓舞人,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提升育人实效。
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高校教师要积极拓宽学生的学习场域,将课堂延伸至校外,充分依托高校所在地拥有的红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场馆等资源优势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充分调研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把新媒体技术教学与传统线下教学相结合,真正让红色文化育人元素实现全方位覆盖、多维场域拓展。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的实践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教师把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红色文化研究为基础转化教育资源
教师以红色文化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促进教育资源转化应当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结合。不论是在校内场域的思政课中所运用的教学资源,还是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调动的社会场域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都要使其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同时,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思考如何将红色文化学术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体现学术的创新性。教师要善用学术讲政治,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度和效果。
具体来看,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教师以红色文化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要注重从三个维度促进教育资源的转化:一是从理论认识维度,充分挖掘红色史料资源,做好红色文化研究,为教育资源的转化提供充分的学术资源支撑。二是从历史经验维度,通过历史对比和中外对比研究,将“四史”教育贯通,构成大历史观下的教育资源体系。三是从现实实践维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丰富内涵,探讨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
2.以红色基因传承为内核创新教学内容
红色基因是一种文化基因,携带着红色文化特质,是红色文化中卓越的、可继承的且经久不衰的基因密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最大化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教师要以红色基因传承为内核,创新教学内容。
具体来看,一方面,教师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是“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教师通过讲红色故事、创设故事情景、设计实践活动、拓展学习资料等方式,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更要思考如何丰富教学形式,如可以组织学生以讲、诵、演等形式展现红色故事。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与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科特 色,将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大国工匠精神等一同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
3.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拓展教育形式
红色教育基地包括各类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等,是学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今,许多地方都有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能够生动地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历史,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年轻一代在开展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要依托地方优势,挖掘地方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是以重要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去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调研、集中交流研讨、撰写心得体会等,让学生在实地研学中感受红色文化。 同时,高校要与红色教育基地联学共建,组织学生参与到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日常维护中,如鼓励学生报名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或志愿者,为其提供系统的培训,学生在讲活“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实现让红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4.以红色文化传播为纽带协同多维场域
高校要协同多维场域,以传播红色文化为纽带,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一方面,高校要依托校内纪念馆等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建构情景体验式的红色教育模式。以H大学为例,H大学的张闻天陈列馆自1985年设立以来,不断探索红色教育模式,发展至近年,陈列馆可根据受众特点开展分类教育,建立“陈列馆+课堂”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陈列馆,感悟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崛起和人民幸福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招募学生党员成为陈列馆的志愿讲解员,学生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探寻张闻天追求真理、捍卫 真理、献身真理的光辉一生。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如建设思政课虚拟实验室。教师运用3D及VR技术,通过模拟场景、讲述故事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政教学的效果。

小结

红色文化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教师 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育人价值,将其转化为思政 育人元素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是弘扬红色 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迫切要求,也是善用“大思政 课”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行政管理专项项目“‘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元素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220201092)。

作者简介:李婉婷(1991—),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

[1]政这堂大课,习近平说要“善用之”

[EB/OL].http://cpc.people.com.cn/GB/n1/2022/0304/c164113-32366287.html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760.htm